精制川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服务 > 正文

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学院郑阳霞教授服务乡村振兴的事迹

作者:三一    【 发布日期:2022-04-22 】

4月18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以《二〇二一,他们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羽翼》为题报道了学院郑阳霞教授等科技特派员的事迹。

作为科技特派员,郑阳霞一直坚持守好群众的菜篮子。作为雷波村民世世代代赖以维生的产业,当一片又一片的莼菜齐根腐烂,滑溜溜的果胶如同老乡的眼泪般簌簌地往下掉时,“三区”才人、凉山州雷波县科技特派员、学院蔬菜专家郑阳霞教授放下背包,脱掉鞋子,卷起裤腿跨入没膝深的莼菜田中查看,开始关注起了马湖莼菜产业的发展。

郑阳霞调查发现,不只一片莼菜田有问题,叶腐病正在雷波全域爆发,产量骤减,莼菜产业走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情况非常不乐观。但此时的她从没接触过莼菜研究,国内关于莼菜的基础研究资料也很有限。面对情况不明、领域不熟、资料不够等困难,郑阳霞迎难而上,带领团队对马湖莼菜产业开展了全面调研。他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到各村采集样本,再带回学校实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叶腐病爆发”、“土壤贫瘠”、“种苗老化”是马湖莼菜减产的三大原因。接着,他们从改进肥料配方和药物配方入手,先用一块田做试验,边干边学。通过多年科技攻关,制约莼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一被攻克。到2022年,雷波马湖莼菜生产已由2015年濒临灭绝境地发展到1300余亩,亩产值达1万元左右,全面提高了马湖莼菜的生产水平和效益。

此外,郑阳霞等结合雷波县各乡的地理气候特点,建议当地发展山葵、紫山药、绿色蔬菜等为脱贫主导产业,并开展标准化种植技集成与示范。“现在莼菜产业在当地整体发展起来,老百姓也从中获利,感觉很欣慰。”郑阳霞说,“接下来我们将联合相关部门制定莼菜种植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莼菜的科技种植水平,让彝区老乡从莼菜产业中得到更多收益,过上幸福生活。”

经过郑阳霞教授团队多年的努力,雷波特种蔬菜——山葵从无到有,种植面积也已逐渐扩大发展到1200余亩,莼菜产业和山葵产业被雷波县作为优质特色产业被推广,并配套投资建设了莼菜和山葵加工厂,产业振兴的“火把”照亮了彝族群众致富路。

在雷波开展产业脱贫攻坚之外,郑阳霞还带领团队在甘孜州色达、德格、炉霍以及阿坝州红原等县参加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五年来,她深入相关产业基地开展蔬菜科技服务工作,并为各县提供蔬菜产业发展建议。也逐步改变藏民的生产习惯和消费习惯,并实现了在海拔4000米色达县种植蔬菜的记录。

郑阳霞也带领团队到西藏山南市、陕西佳县开展设施蔬菜轻简化高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建设设施蔬菜轻简化高产示范基地,助推当地蔬菜产业的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那么多次勉励咱科技特派员,作为其中一员,我倍感光荣,也更觉责任重大。看到老乡面对根部腐烂的莼菜垂头丧气时,我心急如焚,只有一个念头‘救活这里的莼菜!’我的研究方向虽不是这个,但必须把这篇‘论文’写好。幸运的是,我们赢了!未来肯定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只要能为百姓做点实事,再难都敢尝试。”作为雷波县、巴中市科技特派团团长和重庆市荣昌区科技特派员,日前在全省科技系统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工作暨科技下乡万里行动员大会上,她作为省科技特派团团长代表发言谈到。她表示,将铭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继续坚守初心、勇担责任使命,守好人民的“菜篮子”。

菜篮子一头连结着农民,另一头连结着市民,两头都是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不只是郑阳霞,为了守护“菜篮子”,园艺人一直在行动。为了守护好全中国14亿人的菜篮子,园艺人从上世纪90年代便始终致力于让农民端的菜篮子更大更结实,让市民端的菜篮子更优更丰富。这份共同的信念,是一代代川农园艺人魂牵梦萦、毕生追求的信仰。

 

1776824A8E1F1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