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制川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学院新闻

学院通知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24万科技经费助力10亿李产业再上新台阶

作者:邓红红    【 发布日期:2019-08-18 】

8月17-18日,受茂县县委、县人民政府邀请,我校副校长朱庆教授带领科技管理处处长曾维忠教授,食品学院副院长秦文教授,四川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果蔬研究所吕秀兰教授及其团队成员邓红红博士等一行前往茂县参加了2019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分会场暨安逸有‘李’第二届茂县李文化旅游节。

茂县李产业在2011年羌脆李新品种未审定前,李总面积不足1万亩,其品种杂乱,不能进行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产值仅4千余万元,农民增收致富找不到出路。在2003年至2007年岷江上游特色产业培育项目的支持基础上,2008年茂县人民政府以超前的思维,大胆创新的科技思路给予四川农业大学24万元科技经费,目标是选育适于当地生态条件的李新品种1个,且进行茂县李地理标志认证。

吕秀兰主持校地合作项目组协同攻关,于2009年获得茂县李地理标志认证,并于2011年审定羌脆李新品种。2011年还获得第九届农交会金奖,2012年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认证,2012年“南庄羌脆李万亩示范区”被四川省农业厅认定为第二批“四川省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2016年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县,2017年获得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经过逐年扩繁推广,在短短十年仅在茂县李发展至8万余亩,产量突破15万吨,世界最高产量仅3400公斤/亩左右,而茂县最高则可达4500~5000公斤/亩,产值超10亿元以上,其中羌脆李仅茂县种植达5万亩以上,全县10万农民人均李收入达1万元以上,茂县李实现了在高海拔地区种质规模最大、种植技术最标准、最规范、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产品最安全、经济效益最好的良性循环,李种植管理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且已累计向省内外推广羌脆李70万亩以上。正如今年三位农民发起的旅游文化节所述‘我们高半山和部分河谷区,很多家里有十几亩到几十亩地,平均李亩产大约是两吨半,去年这些老乡家庭收入不瞒你说,十几万是起步价,三五十万只能算良好,优秀的在百万几百万上说’。

为进一步密切校县合作,在17日至18日与县委书记高加军、常务副县长杨健、科农局局长周顺友、高级农艺师蒲永宏、何富全等座谈研讨中,朱庆教授指出茂县是校地合作的典范,科技人员一定要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继续为高原藏区的产业服好务,为产业持续脱贫增收提供科技引领支持。曾维忠处长就如何做好品种、品质、品牌创建和提高产品经济效益进行了较全面阐述。秦文教授则提出合作希望,望茂县加强与食品工程学院采后处理与加工科技合作,不断拓展产业链,提高价值链,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吕秀兰教授则对茂县满怀深情,从李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土壤健康管理,降氮、稳磷、增钾;高光效省力化轻简化整形修剪;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资准入与加强监督管理等李高质量发展方面提出了建议措施。

最后,县委县政府对川农大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正是有了像吕教授团队这样长期扎根高原民族地区的辛勤劳动与付出才有了‘净土阿坝,羌地圣果’这张响亮的川字号名片,才有了老百姓持续奔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