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茶采茶时节,不久前,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的“凤牌”滇红杯全国茶艺大赛举行。其中,由茶 学2012级研究生杨瑞、2011级本科生付国秀等创编,杨纯婧,黄嘉舜,吴浩楠等参演的情景茶艺《古道边茶》获团体赛二等奖,杨瑞获茶席创新设计一等 奖、茶艺创新竞技二等奖,《只有香如故》和《但是相思莫相负》得到了广泛肯定。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们的创作,了解他们骄人成绩背后的故事。
记者:这些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队员:《古 道边茶》是因为一直以来对雅安茶的执着,及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如今雅安行销藏区茶叶概念混淆,每每提及,认为不过是边销粗饮,无甚新奇,更谈不上文化底 蕴,有难登大雅之误。让人痛心疾首,所以希望人们能真正了解这小小边茶背后承载的和平与艰辛。《但是相思莫相负》是因为戏曲中有太多直击心扉的故事传奇, 而今人们或对戏曲存有偏见,所以想用茶的方式,引导大家回归戏中那份纯粹宁静的时光,在柔美的声腔身段中,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怀感慨。
记者:在创编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队员:首先 是剧本上,为确保解说词能客观深刻地反应出历史底蕴,并感染人心,我们阅读了相关论文300余篇,并购买中国北茶马古道研究、云南茶马古道研究等专著阅读 等;其次是音乐选择,因为第一幕的音乐不太理想,所以我们听各种配乐专辑近千首音乐,弄得头昏脑胀,不得安宁,最终才选出了比较和谐的乐曲;再者是茶具道 具方面,水壶的制作甚至是我们亲自到名山砍竹来制作的,后来由于运送过程中杯架的竹条散开,本不会编竹条的我们都修补到凌晨一两点。
记者:平时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呢?
队员:汝果 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个人的功底离不开平时的积累,我(杨瑞)十分感念父母为我提供了一个传统文化的氛围,我7岁起学习琵琶、京剧,并从此对国学产生了浓 厚兴趣,养成了有计划读书的习惯,并抓紧一切时间积累,包括起床洗漱、上课路途中都在听《百家讲坛》之类的读物,课余时间多在图书馆度过,每每看完一本 书,一部纪录片,都会写下一段自己的感受,并加以总结,最初是为了增强记忆,以后跟别人谈到相关内容不至于无话可说,久而久之,受益匪浅。
记者:在比赛过程中,哪些人的帮助让你印象深刻呢?
队员:首先 学院单虹丽、李越老师。他们不仅在比赛前给予了很多专业指导,而且对我们心理上的支持也很大,火车上30多个小时的路途颠簸,道具搬运的不便与小心,老师 们都全程陪同。其中,年纪较大、连上楼梯都不方便的单虹丽老师都帮我们搬运道具,更是专门抽出时间对个人基础茶艺悉心指导。还有杨瑞的母亲,在比赛背景视 频的制作上,为了选出满意且格式大的视频,还专程前往康定拍摄。最后,还要感谢八十高龄的名山茶人蒋昭义老师,帮忙亲自绘画图纸、订做道具,我们都亲切地 称呼他“蒋爷爷”。
记者:在紧张的准备和激烈的比赛中,有发生什么趣事吗?
队员:准备 的时间固然紧张,比赛固然激烈,但其间趣事不少,例如寻茶人(吴浩楠扮演)一开始表情开始有些僵硬,后来他天天对着手机自拍练习微笑,并在寝室、上课途中 都以台步行走,寻找舞台感,十分可爱。“爷爷”(黄嘉舜扮演)“奶奶”(杨纯婧扮演)总在排练中即兴发挥,附加台词,逗得大家开怀大家。为了演出负重 300斤的感觉,“爷爷奶奶”都快不会走路了,“爷爷”一开始在找演精神矍铄的老人的感觉,但却总演得像病入膏肓的老人。
记者:那在校内打算怎样来传播茶文化呢?
队员:我们的团队成员都是通过国家特色茶学研究会彼此认识的,所以希望在我们校园内开展一些参与性较强的主题茶会,一次品鉴一款茶,并以此引申出一个主题,引导同学们进行交流探讨。此外,还可以开展茶席设计等交流活动,让参与者通过自己的设计传达某种思想或状态。
从一问一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团队为了准备比赛,更为了比赛背后的茶学研究,付出了异乎寻常的努力和坚持,正如杨瑞所说:“理想的路上,也许有遮蔽,也许正崎岖,但芒鞋踏遍岭头云后,才发现,心底至爱的,始终如一。既然选择了茶,那便只顾,风雨兼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