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12日,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孙家琪赴四川采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科技下乡万里行”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吕秀兰教授团队先进事迹。通过与吕秀兰教授及团队梁东教授、王进副教授面对面座谈,与帮扶地农业职能部门人员和农户交谈,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进行采访,充分挖掘吕秀兰教授团队的闪光点。
1月10日下午,在四川省人才之家召开了吕秀兰团队先进事迹及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座谈会,四川省委组织部高端人才服务中心主任汤远华、副主任罗智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副处长郭志星、记者孙家琪、吕秀兰团队成员等出席会议。
吕秀兰教授讲述了她将“实验室搬到深山,论文写在大地,成果留在田地”的目的、做法、成效,介绍了她带领团队创建的特色扶贫模式的具体内容及多年来扑在生产一线的收获与感受等。吕教授一直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科技成果必须转换为生产力为出发点,坚持原始创新,科技引领,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突破,通过在各地精准调研,切实找准制约瓶颈,开展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迅速转化,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痛点。典型代表区彭山葡萄基地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规模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产值达5亿元;西昌获评“全国晚熟葡萄之乡”,面积从5年前的1万余亩扩张到10万亩以上,产值达30亿元;团队自主选育的李新品种‘羌脆李’和‘羌脆大李’,在全省30个贫困县均形成规模产业,省内外面积达70余万亩,仅在选育地茂县李栽培面积8万余亩,产值超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成为全县8万果农持续脱贫的主导产业;在科技部定点扶贫的屏山县推广“七统一分”标准化管理模式,全县12万亩茵红李产值由2018年3.5亿元增至2021年8.16亿元,三年累计增收9.3亿元,每年增效30%左右;我省甜樱桃面积近5年由6万余亩推广至12万余亩,年产值10亿余元,50%以上种植在高原藏区深度贫困区,吕教授及团队常年奔走服务于各产区,帮助种植户纯收入达1.5-2.5万元/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她表示在今后的乡村振兴中要继续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更加针对“卡脖子”瓶颈问题,开展协同创新研究,突破一批重点和难点技术,同时持续培养爱农业、懂农业、服务农业的专家队伍和基层“土专家”、“田秀才”,为产业兴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以梁东教授、夏惠教授和王进副教授为核心的吕教授团队成员一直践行着她的教导,每年2/3的时间都在田间地头,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他们回顾了吕教授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科技下乡中刻苦钻研、做事认真、雷厉风行、吃苦耐劳及“传帮带”精神,表示会一直以吕教授为榜样,不负强国初心,不辱历史使命,担当起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汤远华主任、罗智刚副主任、郭志星副处长、孙家琪记者等对吕教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情操及先进事迹深受感动和鼓舞,表示在今后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学习和发扬吕教授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不负党和政府的厚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彭清华书记在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人才提供持续、坚实的支撑,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随后孙家琪记者一行继续深入茂县进行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深度访谈和实地考察。
第一站是茂县水西红葡萄酒加工厂。酒厂老板谢玉如介绍,他2007年建厂,以前加工原料质量差,产的酒不好喝,一度濒临倒闭,后来吕老师来了,她通过标准化技术把酿酒葡萄产量、质量提上去并帮助引来专家对酿酒工艺升级,现在生产的干红葡萄酒质量上乘,口感可媲美欧美葡萄酒,每年利润超200万元。同时带动了供应酒厂原料的128户248人增收,收入提升6倍,从0.2万元/亩提至1.2万元/亩。在讲述过程中,谢玉如激动地几度说不出话来,一直在说:多亏了吕老师,太感谢吕老师了!
第二站是凤仪镇壳壳村。科技示范户顺斌介绍,他的示范点主要通过老园改造,高接换种了吕老师团队自主选育的特大果型李新品种‘羌脆大李’,同时集成了自动化避雨设施、肥水一体化、果园生草防尘培肥等技术,单果重达80克左右,可溶性固形物达18.5%,适宜中高端消费市场需求,卖到15元/斤,而推广了多年的羌脆李是6元/斤,现在他3亩地收入有10多万元,成为科技引领、创新示范的典型。
第三站是凤仪镇南庄村。村主任付翠刚介绍,通过吕老师团队的技术指导,全村人均收入达3-5万元,每家2个车以上,每家每户房子建造装修超100万元。该村村民付德志讲述,他用了吕教授团队研发的避雨栽培和提质增效技术,李子抢手的很,批发价12元/斤,单价增长200%,7亩李收益超30万元。吕老师的技术好!言语间也满满是对吕老师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