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礼赞英雄模范、倡导弘扬英雄精神。日前,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邀请,我院获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兼葡萄岗位专家吕秀兰教授前往中山大学作先进模范事迹报告。吕秀兰教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热爱祖国,献身农业的先进事迹全面践行了孙中山先生宣扬的爱国抱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农业人将成果留在田地间,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三农情怀厚植于乡土间的使命与担当。报告得到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领导和中山大学师生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关注。
亦师亦友亦母亲,严柔并济育人才
作为一名川农大的教师,吕秀兰教授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传承“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牢固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为国家培养出许多拥有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他们或躬耕于乡土、或投身于科研、或服务于产业一线,为国为民注入了新一代的青春力量。她经常说“只有对果树事业怀着深厚感情,才能持之以恒,为之奋斗终身。”硕士研究生马晓丽就是在她的以身作则和精心教导下,全身心投入到果树事业中,毕业不到6年,从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成长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
发挥“五员”身份,聚力“乡村振兴”
始终以需求为导向、问题为引领、科技为力量,投身脱贫攻坚,聚力乡村振兴。吕秀兰教授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断以创新性的眼光解决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问题,做好了产业需要的“调研员”、果树领域的“研究员”、乡土人才的“培训员”、成果转化的“推广员”、农业园区的“创建员”。精准把控产业需求,高效解决现实问题,吕秀兰教授多年来带领团队走访18个地市州、100余个县、500余个乡镇、1000余个行政村,切实摸清各县水果产业现状和制约瓶颈,做到对症下药,因地施技,展现出川农大科研人刻苦钻研、笃志求真的实践精神。
在科研方面,吕秀兰教授主持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项目60余项;主持审(认)定鉴定果树新品种27个,撰写水果地方标准28个;发布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主持鉴定成果8项;获国家授权专利28项。葡萄、李、甜樱桃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弱光下高品质形成与调控技术创新研究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研究各项提质增效技术50余项,是全国唯一能解决蜂糖李丰产技术难题的研究团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吕秀兰教授坚信只有加大专业技术培训力度,用知识武装人民,才能让果农掌握真本领,走好自己的致富路。通过现场指导、线上直播授课等方式,共举办550余场(次)培训,培训内容覆盖全面、可操作性强,受到科技部有关领导和果农们的高度赞扬。培养出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帮助当地百姓鼓起“钱袋子”、丰富群众“果盘子”,带动百姓脱贫致富。吕秀兰教授带领团队克服山高路远,高原缺氧等困难,创新性探索出“一村一示范一标杆,使之成为一亮点一看点一培训点,带动辐射整个区域”的产业致富路径,建立“专家团队+基地县+新型经营主体”成果一站式推广转化长效机制,创新“专家服务+县、乡(镇)、村、社四级联动+理论与技术、技能与技巧、培训与指导、成果与成效、产量与产值五结合”成果推广和“品牌、品种、品质、地标四融合”技术成果转化质效双新增模式,技术覆盖率65%以上。近年来,团队在高原藏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等地区,建立葡萄、李、甜樱桃科技示范基地40余个,累计推广果树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面积70万亩以上,每年提质增收40亿元以上。团队自主选育的李新品种“羌脆李”和“羌脆大李”,在全省30个摘帽贫困县均形成规模产业,省内面积达50余万亩,投产树年产值70亿元左右。品种+技术双保障,助力果农迈步新台阶。
实施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以品质促品牌;依托区域特色,协助做好宣传,助力品牌增值。团队助推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6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5个,打造如“茂县李”、“汶川甜樱桃”多项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品牌,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巨大的贡献。
吕秀兰教授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她将继续带领团队发扬脱贫攻坚精神,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的殷切嘱托,在今后的育人和科研工作中,继续为培养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和全面乡村振兴贡献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