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网报道连接:https://news.sicau.edu.cn/info/1078/79863.htm)
人物简介:马子涵,中共党员,园艺学院茶学专业21级学生,主持国家级创业训练计划、省级创新训练计划、校级科研兴趣各一项。曾以核心负责人斩获“创青春”“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类赛事国家级、省级奖励6项、志愿服务类赛事省级奖励2项,累计获50余项表彰奖励。现已保送至浙江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锻造多维青春
马子涵是一个总把“想试试看”挂在嘴边的男生。因此他也总是主动把握每次学习锻炼的机会,逐渐找准适配自己的赛道,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适应到突破的跨越。
初入大学,和许多新生一样,马子涵带着探索的心态加入了学生会和大学生艺术团。在师兄师姐指导下,他从基础事务做起,逐步成长为能统筹活动的学生干部。在艺术团期间,他与团队打磨的节目还斩获省级大学生艺术展演奖项。然而,第一学年结束时,未能平衡学习和工作的他成绩挺不理想,三四十的排名给他敲响警钟——如何在多重身份中寻找平衡成为关键课题。
时间管理不是做减法,而是做乘法。马子涵摸索出一套效率法则:根据课程考核比重分配精力,将60%时间投入学业,20%用于活动竞赛,剩余20%处理学生工作。备考期他坚持手写整理知识框架——把200页课件浓缩成30页脉络图的过程本身就是深度记忆。这种精细化策略让他的成绩专业排名跃升至前十,期间也并未慢下各种活动、比赛、学生工作的节奏。
实验室仪器记录下他上千小时的操作数据;凌晨三点的电脑屏幕曾映出他修改申报材料的侧影。当别人惊叹他同时驾驭学业、科研、竞赛的“超能力”时,只有克服了千难万难的他知道,每个令人称羡的瞬间,都经历了不为人知的失败和打磨。
“有人问我怎么坚持下来的,其实当你看着待办清单被一项项攻克,那种获得感就是最好的燃料。所有试错都有价值,它们让我确信——真正的成长从不是单线任务。”如今,这个已获多项奖学金的大四男生依然保持着密集的日程表。对于未来,这个经历一次次尝试与突破的年轻人目标明确。
淬炼创新炬火
一次茶学与园艺的“跨界碰撞”,让马子涵的科研之路燃起新火花。
当山葵研究项目偶然进入视野时,这个毫无园艺背景的茶学生,选择以“拓荒者”姿态迎难而上。他泡在图书馆查阅外文文献,追着园艺学院教授请教种植技术。为摸清山葵产业现状,他和团队挤绿皮火车、转颠簸大巴,历经8小时奔赴四川广元曾家山基地。站在泥泞田埂上,看着成片山葵在风中摇曳,他攥紧调研记录本:“如果能帮农民找到销路,再难也值!”
在老师指导下,他们整合自己的创新点并申报国家级大创项目,最终锁定“深加工产品研发”和“墨入病防治”两大方向。他和团队从零起步:梳理日本山葵加工产业链,分析病害防治案例。经历多次实验,团队不仅发表SCI论文还成功研发出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同时也为山葵产业带来了一定效益。
科研的“跨界基因”在马子涵身上持续生长。加入专业实验室后,他盯上“大数据建模+智慧茶业”这片人烟稀少的荒野。他带着设备跑遍各地进行考察、请教、拍摄、采集数据、问卷调研。为延续研究成果,他主动牵头申报省级大创项目:“哪怕我毕业了,后来者也能站在我们肩膀上探索。”
从山葵田到数字茶园,马子涵始终相信“扎根土地的研究才有生命力”,“科研没有学科边界,重要的是永远保持‘拓荒’的勇气。”